第363章 灭韩余波(1 / 1)

救世秦皇 尘心追月 2007 字 26天前

魏国,大梁城。

王宫里的气氛,较往日颇为不同,因为前些日子韩.国覆灭的消息,正式传到了魏国的朝堂上。

魏王面色凝重,似乎是在用并不愉悦的心情思考着什么。

下面的文臣武将正在窃窃私语,虽然各有各的观点,但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——唇亡齿寒。

因为大秦如今实在太强了。

因为魏国与秦国的积怨也的确太深了。

因为现在的魏国,已经没有了曾经的吴起,庞涓,哪怕是几年前去世的信陵君魏无忌。

人才在凋零,国力在下降,人口在随着地盘的缩小而减少。

自从函谷关被秦国抢去之后,魏国就基本断了西征的念想,只求自保,毕竟前面有韩.国顶着,后面还有几国可以连横抗秦。

可如今韩王折在了诸葛腾的手里,整个韩.国都被并入了大秦的领土,那么魏国前面的那道屏障也就随之消失了。

魏王慨叹了一声,心道:早知道这样,当初就应该把洛邑韩廷的手里抢过来,最起码还能抵挡大秦几年。

“王上。”一个身影从人群中站了出来,“如今韩.国覆灭已成事实,咱们应该尽快想些对策,以防止大秦继续东进。”

说话的正是相国魏明远,也是当今魏王的堂弟。

魏王哪好意思说,自己叹气正是因为没想到太好的办法,于是赶紧问道:“依相国看,接下来该如何决策?”

魏明远略微沉吟了片刻,开口道:“客观来讲,我大魏的战力眼下无法与秦国正面想抗衡,所以就要借助外部的力量,只不过,从以往的经验来看,即便诸国都出兵连横,也未必能够占得便宜,因为各国都有自己的打算,谁都不想过多的损耗自身的国力。”

对于这一点,其实各国都心知肚明,谁也不愿意倾尽举国之力去抗秦,因为说不定身后的哪个国家就会趁着自己虚弱的时候下黑手。

其实秦国之所以能够一个打几个,本质上也正是因为这个因素。

所以自从嬴政继位之后,各国就很少连横了,尤其是像齐国、燕国这样不与秦国接壤的,更是出声不出力。

魏王面色一冷:“这个原因,大家都心知肚明,有没有具体点的。”

魏明远颇为沉稳的继续说道:“名份,是立国之本。洛邑本是大周的国都,之前被韩.国占去,本就不合情理,如今咱们可以昭告天下,重新拥立洛邑为国都,受天下朝拜,如此一来,便可勉强为秦魏设立一个缓冲区。”

魏王略微点了点头:“这个主意不错,即便起不了多大作用,也能恶心秦国一番。”

“况且。”魏明远眯了眯眼睛,“前些年九鼎离奇失踪,列国都猜测是吕不韦暗中劫持了过去,不如就将此事翻出来,联合诸国,让大秦交出九鼎,以尊大周朝为宗庙。想必,他秦王定然抵赖,那就联合诸国向其施加压力,即便不兵戎相见,也可使秦国离心离德,让天下人唾弃。”

魏王微微点了点头,转而说道:“可这也无法从根本上削弱秦国,只怕到最后,咱们也落得个跟韩.国一样的下场。”

魏明远眯了眯眼睛,面容阴冷了下来:“若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想必单单依靠军力,是不可能的了,不过要说武力,却不单单只有军队的战力。”

“你是说……”魏王略微有些惊愕。

魏明远寒声说道:“要知道,秦王如今可是没什么兄弟了,如果他被刺杀,那么大秦必乱。”

行刺,或许未必能够占领城池,可一旦成功,必然会使敌国大乱。

尤其像嬴家的这种情况,秦国再择国君的话,朝堂势必会剧烈地动荡一番。

更何况,这事曾经魏国本就做过,当初嬴政选妃时,魏国就派人假扮楚国人,妄图挑起秦楚两国之间的征战。

幸亏当时刚来到嬴政身边的李斯发现的及时,并且将计就计,安排了嬴政与姬发的第一次“偶遇”。

魏王思量了一番,说道:“想那秦王的身边护卫森严,只怕不好得手。”

魏明远道:“若是在大秦境内,自然不好得手,但若离了秦境,又恰巧他身边护卫不多的时候,自然……”

看着他阴寒的眼神,魏王的信心也增加了不少。

“好,此事寡人亲自安排,传旨下去,探查秦王接下来的行踪,若有离开秦境的计划,及时上报。”魏王停顿了一下,说道,“另外,将九鼎可能在秦国的消息迅速散播到诸国,寡人要看看他们的反应。”

核心大臣们齐声领命,退了出去。

军队,乃是乱世中立足的根本。

曾经的魏武卒,当年何其风光,以强悍的战力震慑天下,成就了魏国的霸主地位,更曾经打得秦国只能偏居一隅,苟延残喘。

如果不是因为魏武卒强悍,或许秦孝公嬴渠梁也不会那么励精图治,启用商君卫鞅进行变法。

更不会有如今天下第一强秦的出现。

所以在某种程度上,嬴政还要感谢魏国,当初将秦国硬生生逼成了现在模样。

然而傲慢,注定要付出代价。

当年的魏武卒虽说强悍,但魏国的国力毕竟支撑不了同时对几国作战,况且魏国位于中原腹地,经常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夹击,所以魏国只得其名,并没有能力一统天下。

在庞涓之后,魏国的军力便一泻千里,再无称霸的实力。

前些年里,好不容易出现个信陵君魏无忌,却因为魏国先王的猜忌而消沉了下去。

魏国虽然军力弱了下来,可是曾经的情报能力,却保留了下来,魏国在各国暗中安置的探子也不在少数,并且隐藏的极深,所以魏国的消息极为灵通,一些明面上不方便做的事情,也都由这些探子暗中完成。

魏王在御书房做了一番详细的安排之后,又写了几道国书,分别递向其它几国的庙堂。

这一刻,危机感迅速蔓延到了整个魏国的每一寸土地,并随着那几封国书,传递至华夏的每一个角落。

列国持续二百余年,被灭掉的国家不计其数,最后剩下来这傲立于九州大地之上的七个雄主。

其中齐国的历史最为久远,根基最为深厚,可在被乐毅打的只剩下一座孤城后,似乎再没有了雄心壮志,而代替吕氏的田氏,似乎极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权力,只是固守田园,与世无争。

所以近几十年间,齐国与其它几国的关系都颇为融洽,只是偶尔平息一下他国之间的纷争。

在收到魏王写来的国书之后,齐王只是命人象征性的过问一下韩.国的事情,并且建议秦王善待原本韩廷的王室宗族。

至于九鼎,齐王才懒得理会。

大周都亡了,抢那些没用的大鼎作甚?

南面的楚国是地盘最大的,尤其是在吞并了吴国和越国之后,大有一统天下的势头。

可不知是因为人口耗损的太多,还是没有足够的财力,楚国始终没能再进一步,尤其是最近几十年,连之前的国都郢城都给弄丢了。

楚王刚与自己的姑爷达成一定的协议,当然不能因为魏王的几句话就跟嬴政翻脸,虽说日益强大的秦国的确是个威胁,但只要嬴政不主动对楚国发动进攻,那楚王就已经心满意足了,哪还能主动招惹秦国?

为了表示更大的诚意,楚王将魏王送来的国书原封不动,邮送给了嬴政。

至于北面的燕国,或许是对秦国最缺乏敌意的一个,因为距离实在太过遥远,两国之间并没有地盘上的争端和利益上的冲突。况且除了与赵国偶有摩擦,燕国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匈奴上面。

再说对于魏国,燕国本身也没什么好印象,你面临秦国所带来的威胁,关我屁事?

唯独有强烈反应的,反而是与秦国签订了盟约的赵国。

盟约这东西,说它有用,的确有用,说它没用,其实就是一张纸。

因为两国一旦开战,之前的盟约,都可以统统作废。

秦王向赵国借道北击匈奴,就是实实在在的例子。

刚继位不久的赵王迁,自然很怕嬴政再来这么一手,所以他并不怎么相信嬴政会一直履行承诺。

所以,他对魏王的提议很感兴趣,就算不明着做,起码配合一下是没有问题的。

毕竟,赵魏韩三国本是同源,始于三家分晋,如今韩.国已经覆灭,这赵王与魏王有类似的感受,也实属正常。

并且,赵迁当初即将继位时,就受了秦王不少的气。自己的老爹因为生气提前归西,自己的妹妹还胳膊肘往外拐,自己的背后还有个被废掉的太子赵嘉在虎视眈眈。

等等,赵嘉?

何不把脏水泼到赵嘉的头上。

上次秦国借道攻匈奴,可是跟自己谈的条件,那赵嘉瞪着眼睛生闷气,他本来还想趁着先王仙去,争夺一下赵王之位,可活生生的被嬴政给搅和了。

赵迁想到这里,提笔给魏王写了封回信,然后命心腹亲自送到魏王的手上,又叫来了刘公公。

这刘公公是一手将他服侍大的,可谓是心腹中的心腹。

“咸阳那边,最近有没有什么动静?”

刘公公躬身答道:“王上,没有特别大的动静。前几日那文擂居传来消息,秦王最近经常去文擂居的后宅,似乎是那藏宝阁里有什么事情。”

赵迁眉头一动,说道:“说具体点。”

刘公公摇了摇头:“来信就说了这么多,主子要是想查,我就让那边盯得紧点。”

“这次派人直接过去,不要再传书信了。”赵迁停顿了一下,又说道,“还有,加强边关的守备和盘查,一旦有可疑的人员入境,一定要加强盘查。”

刘公公应了一声,转身退去。

赵迁眼神一阵晃动,长长地叹了口气,似乎是在缓解心中的压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