仲长统,字公理,山阳郡高平(今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)人。
仲长统从小聪颖好学,博览群书,长于文辞,少年时敏思好学,博览群书。20余岁时,便游学青、徐、并、冀州之间。
仲长统才华过人,但性卓异、豪爽,洒脱不拘,敢直言,不矜小节,默语无常,时人称为狂生。凡州郡召他为官,都称疾不就。
二张死后,北军曹荀彧闻其名声,将其接往蓟县,但没有得到曹操的重用,仲长统的思想和才华集中表现在《昌言》之中。
《昌言》的主要大意是:
“受命于上天的英雄豪杰,并不是从开始时就有统一天下的名分,由于没有这种名分,所以竞争者纷纷崛起。
但到后来,那些仗恃智谋的,智谋穷尽,仗恃力量的,力量枯竭。
形势不允许再对抗,也不足以再较量,于是才被捉住头,捆住颈,置于我们控制之下。
等到第二代统治者继位时,那些豪杰已不再有争夺天下的雄心,士大夫与百姓都已习惯于遵从命令,富贵之家已经固定,威权都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。
在这时候,即使是一个下等的蠢才坐在皇帝的宝座上,也能使他的恩德大到与天地相同,使他的威严达到与鬼神相似的地步。
即使是有几千个周公姬旦和孔夫子这样的圣人,也无法再发挥他们的圣明;有百万个孟贲和夏育之类的勇士,也无处再施展他们的勇力。
那些继承天下的愚蠢帝王,见到天下没有人敢违抗旨意,就自认为政权会像天地不会灭亡,于是随意发展自己的嗜好,放纵自己的邪恶欲望,君主与臣僚都为所欲为,上下一齐作恶,荒废朝政,排斥人才。
所信任亲近的,都是奸佞谄媚的小人;所宠爱提升的,都是后宫妃嫔的家族。
以至达到熬尽天下民脂民膏,敲骨吸髓的程度。人民身受怨毒,痛苦不堪,灾祸战乱,同时而起。
中原大地纷扰不安,四方外族相继背叛,政权土崩瓦解,毁于一旦。
从前受我养护哺育的小民,如今全都成为喝我鲜血的仇敌。
至于那些大势已去,还不觉悟的人,岂不是富贵产生的麻木不仁,溺爱导致的愚昧顽劣吗!政权的存亡相互交替,治理与战乱也不断周而复始地循环,这正是天地运行的规律。”
仲长统生活在东汉末年,社会动乱,皇亲国戚,宦官豪门大族和以商业、高利贷起家的大地主,形成了庞大的豪强地主集团,他们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,搜刮民财,造成地主阶级同广大劳动人民的严重对立。
于是在汉灵帝中平元年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,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下,腐朽的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,灭在旦夕。
仲长统著《昌言》,凡34四篇,10余万言,以泄义愤。
仲长统认为“天”即自然,它没意志和目的。
“天”的运行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,人们只要顺“天时”,如适时播种,辛勤管理,及时收获,就有好收成。
收多少不在于“天命”,而是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。
在政权得失上,仲长统批判了“神的旨意”。他认为创业者夺天下,建立霸业是由“人事”所致。
同样,王朝由盛而衰,毁业亡国,也是由“人事”所为。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“天命”决定社会兴衰的说教,从而否定了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。这在两汉历史上,是“破天荒的卓见”。
历史上的公元180年至199年,正值汉末乱世。其间帝位由汉灵帝刘宏(168—189年在位),过渡到汉朝末代皇帝刘协(190后在位);年号几经更改,由灵帝光和(178—184,共7年)、中平(184—189年,共6年),到刘协初平(190—193年,共4年)、兴平(194—195年,共2年)、及现在的建安。
今天看来,这些年号多有反讽之意,因为在当时,所谓的“和”、“平”、“安”已成为幻影。
在大动乱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仲长统,于二十岁时开始游学于青、徐、并、冀四地。其地域主要分布在今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河南、河北、辽宁一带,这是当时战乱最频繁地区。试想年轻的仲长统在其间行走,目睹民生凋敝、战火纷飞、“白骨蔽于野,千里无鸡鸣”的场景时会是怎样的心情!
游学期间,仲长统在州郡召唤下屡屡拒绝出仕,并作《乐志文》和《乐志诗》。
在被荀彧接到蓟县到离世的几年里,仲长统可能像《乐志文》中所期待的那样过着“蹰躇畦苑,游戏平林”、“逍遥一世之上,睥睨天地之间”的日子。
然而他终归是英年早逝,非但没有“永保性命之期”,相反比一般人离去的要早。
他的主要著论是《昌言》,此外还有诗和其它文章传世,不过,在历史的沉浮中,远非来之面目了。
仲长统还认识到,上古人民大体平等的社会结构解体以后,贫富相差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:“汉兴以来,相与同为编户齐民,而以财力相君长者,世无数焉。而清洁之士,徒自苦于茨棘之间,无所益损于风俗也。”
在当时,财富之集中,已达到令人惊叹的地步:“豪人之室,连栋数百,膏田满野,奴婢千群,徒附万计。船车贾贩,周于四方;废居积贮,满于都城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