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6章 八十六章 陶谦的选择(1 / 1)

汉末风采 老张啊 820 字 3天前

就在台骀积极整军,静观天下大事的时候。冀州军中各营也在磨合配置,州中各郡,同时也在大力发展。由于台骀是真的知人善用,所属官员尽皆用命,在台骀的统治下,此刻的冀州,成为天下最为安定富庶的大州。

193年,李傕、郭汜掌权。朱隽当时还在中牟,陶谦认为朱隽是名臣宿将,屡立战功,可以委以大任,于是和诸豪杰共同推举他为太师,并传檄给各州牧伯,相邀一同讨伐李傕,奉迎天子。

正好李傕听从太尉周忠、尚书贾诩的计策,派人用天子诏书征召朱隽入朝。两条道路,摆在面前,何去何从,亟待选择。

军吏将士都不愿入关,想与陶谦等联合。朱隽却不慌不忙,说出了一番道理,他说:“用天子的命令召臣子,应当不等征召就要去,何况是天子的诏命呢?而且李傕、郭汜是奸乱小人,樊稠是平庸无用的人,没有别的什么远大的谋略,又势力相等,变乱必定发生。我乘他们的不备,突然行动,那大事就可以成功了。”当下辞谢陶谦等人,奉诏入京任太仆,陶谦也只好作罢。

扬州刺史、汝南人陈温(字元悌)去世,已经安然回到汝阳的袁绍借助名声,委派袁遗担任扬州刺史,想混乱摸鱼。袁术已经不把势微的袁绍放在眼里,派军队击败袁遗,袁遗逃到沛国,被乱兵杀死。袁术任命下邳人陈瑀(字公玮)为扬州刺史,袁氏二兄弟矛盾激烈化。

从191年到193年,由于董卓,李郭之乱,再加关东诸侯战乱不休,黄巾余党烽火四起。关中、荆州、冀州、并州、青州、幽州、兖州、豫州都是战火连绵。徐州却是太平无事,因此四方流民移依徐州日益增多。对那些自相兼并的诸侯来说,“百姓殷盛,谷米封赡”的徐州无疑是一块大肥肉。为了自保,陶谦必须在乱世寻求盟友。

当时关东诸侯分成三派,一派为公孙瓒、袁术、孙坚,一派是兖州曹操,一派是冀州台骀。陶谦只有加入这三大势力的一方,才能自保。最后陶谦选择了公孙瓒一方,陶谦自所以做出这个抉择,应是出于以下三个考量:

一,徐州北接青、兖两州,自台骀吞并冀州后,陶谦也意识到徐州正处于台曹势力的威胁范围。而当时势力范围于幽州的公孙瓒、荆州南阳的袁术来说,其于徐州间州隔郡,并不构成威胁,且与台骀等又正好敌对。

二,陶谦曾任幽州刺史,其时公孙瓒为幽州辽西小吏,辽东属国长史,两人在幽州已经相识。而在灵帝时期跟随张温讨伐边章之战中,陶谦、孙坚两人均为张温参军事,公孙瓒当时又正好督乌桓突骑从征,三人同为张温部下,属于故交。在初平二年孙坚破董卓于阳人,入洛阳。于此百忙之中还派遣朱治,特将步骑,东助陶谦讨黄巾。可见孙坚和陶谦的友谊之深。

三,公孙瓒本人当时北败乌桓、南破黄巾,孙坚驱逐董卓、进军洛阳,两人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名将。相对只有两战功绩的台骀集团,公孙瓒集团显得更为强大。

陶谦的选择不可谓不当,但事与愿违,在初平三年,两大势力先后数次火并。意想不到的是江东猛虎孙坚横死于刘表军士箭下,这对陶谦一方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。其后袁绍界桥先胜公孙瓒一场,接着在巨马水又被公孙瓒大破,公孙瓒乘胜而南,攻下郡县,遂至平原,乃遣其青州刺史田揩据有其地。虽然后来公孙瓒在冀州的势力都被台骀赶走,但公孙瓒的兵锋,和青州的田楷,无疑给陶谦树立了极大的信心。

曹操占据兖州之后,一方面内部并不稳定,投诚的黑山军和泰山寇比自己本部的士兵要多出好多倍,需要慢慢消化,兖州境内各郡县也还未曾领略到曹操的手段。另一方面所面临的处境是强敌环饲,南边有袁术蠢蠢欲动,东边有陶谦看自己不顺眼,西边荆州也不好说,北边是台骀和公孙瓒的势力。

而袁绍的情况也不乐观,也需要与人联手,以便潜心发展,以免自己腹背受敌,胎死腹中。袁绍和曹操都是重臣子弟,在青年时期还是友好的玩伴,所以豫州的袁绍与兖州的曹操便顺理成章的一拍即合了。

台骀知道这个消息,并不气恼,反而感叹这个袁绍也学会卧薪尝胆了!台骀知道,袁绍这样的人,从某方面来说,和刘备、曹操一样,都是不愿屈居人下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