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8章 一五八章 神君8子之间的关系(1 / 1)

汉末风采 老张啊 1012 字 3天前

由于曹操新到幽州,看到边境法令不严,不足以约束地方上为非作歹的豪强,于是大力整顿。

这时恰逢台骀武断处置奏章之事,各地人心不安,涿郡太守高平下狱而死后,他背后的势力故安(今河北涞水西南)人赵犊、霍奴等惶恐之下兴风作浪。

这二人又联络辽西、辽东、右北平等三郡的乌桓部落进攻鲜于辅据守的犷平(故城在今北京市密云县密云水库东北石匣村一带)。

十一月,曹操大军讨伐赵犊等,杀死赵犊等人。于是,曹军又渡过潞水去援救犷平鲜于辅,乌桓部落退到塞外。

而又由于牵招将治所北移至边塞,并州南部的张晟、张琰兄弟聚集起一万余人,侵掠并州南部,杀害上党太守,并派兵拒守壶关口。曹操派部将李典、张辽进击,与牵招遥相呼应。

东汉时期,整个中原世族最有影响力的,要数颍阴荀氏。

东汉时期的荀淑,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,品行高洁,学识渊博,乡里称其为“智人”,曾征拜郎中,再迁升当涂长,当时名士李固、李膺都曾拜他为师,后出为朗陵侯相。

荀淑办事明理,人称为“神君”。他的8个儿子,并有才名,人称“荀氏八龙”,分别是:荀俭、荀绲、荀靖、荀焘、荀汪、荀爽、荀肃、荀旉。

荀淑的孙子荀彧、荀谌、荀衍、荀悦,从曾孙荀攸等人,都是汉末之际的风云人物和曹操集团的重要谋士。

荀彧对曹操雄踞中原起到了居中调度的作用,成为曹操集团中重要的谋士,曹操把他比作张良。荀彧长子荀恽官至虎贲中郎将,娶曹操之女为妻,三子荀俣、五子荀诜、六子荀顗等俱在曹操手下担任要职。

荀爽,字慈明,是荀彧叔父。荀爽是“荀氏八龙”中的第六位,若论才学,则数第一。

当时有“荀氏八龙,慈明无双”的评赞。他自幼聪敏好学,潜心经籍,刻苦勤奋。

汉桓帝延熹九年,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,拜郎中,对策上奏见解后,弃官离去。为了躲避党锢之祸,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,专以著述为事,先后著《礼》、《易传》、《诗传》、《尚书正经》、《春秋条例》、《汉语》、《新书》等,号为硕儒。

党锢解除,司空袁逢荐荀爽为官,不就。刘协即位,爽避而不及,遂为平原相。行至宛陵,追为光禄勋,任职三天,又迁司空。荀爽见董卓残暴,参与司徒王允谋除董卓之义举,举事前病卒。

荀悦,字仲豫,是“荀氏八龙”中老大荀俭的儿子。荀俭早卒,荀悦幼时聪慧好学,因家贫无书,每到人家,遇书即读,过目成诵。十二岁时,能说《春秋》,尤好著述。汉灵帝时,因见阉官用权,荀悦托疾隐于家中,当时人不了解他,只有从弟荀彧特别称赏钦佩他。

曹操北上后,荀彧等举家迁徙。又因豫州新政普及,荀氏逐渐衰微。

当时政权掌握在台骀手中,汉帝只是表面上的最高统治者,荀悦有志为朝廷贡献自己的才干,但他的谋略都无处施展,所以撰写《申鉴》五篇。

书中的主要内容是:“治理天下的办法,首先是消灭‘四患’,然后要推行‘五致’。

以虚伪败坏风俗,用私心破坏法纪,行为放荡而超越正常规定,奢侈靡费而损坏国家制度,不消灭这四种现象,就无法推行政令,所以称之为‘四患’。

振兴农业与桑蚕业,以保障百姓生活;分辨善恶,以纠正民间习俗;推行文化教育,以改善社会风气;建立武备,以维持朝廷的威严;赏罚分明,以统一法令,这就是‘五政’。

百姓不怕死,就不要以刑罚来恐吓他们;百姓没有生趣,就不可能劝导他们向善。

所以,身居高位的人,要先使百姓富足起来。使他人安居乐业,这就是保障民生。

对于善、恶,要以功、罪为标准来判定;对于毁谤与赞誉,要用实际效果来进行检验。

对人不仅要听他的言论,更要观察他的行为;不被他的名声所困扰,要考察他是否名实相符;不能让虚伪狡诈的人得逞,免得人们去纷纷仿效。

因此,没有奸怪的习俗,民间没有*之风,这就是纠正民俗。

奖励与羞辱是赏赐、惩罚的核心,所以礼教规定,荣誉与羞辱只能施加于君子,以改变他们的内心;枷锁与鞭笞则专用来对付小人,以改变他们的行为。

如果不推行教化,就会使中等资质的人也堕落成小人;而推行教化,就能使这些中等资质的人升为君子;这就是改善社会风气。

作为统治者,必然要拥有军队,以防备不能预料的变化,平时用来管理内政,战时则效命疆场,这就是维持威严。

赏赐与惩罚,是执政的权柄。

君王不随意赏赐,并不是爱息财物,而是因为,随意赏赐,就不能用赏赐来劝导人们行善;君王不随意惩罚,并不是姑息怜悯,而是因为,随意惩罚,就不能使惩罚来打击犯罪。

赏赐而没有起到劝导的作用,就是阻止人们行善;惩罚而没有起到打击的作用,就是纵容人们作恶。

作为统治者,能够不阻止下面的人行善,不纵容下面的人作恶,则国法确立,这就是统一法令。

这章没有结束^.^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